“家里甲醛含量有沒有超標?室內空氣有沒有污染?”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,隨著人們對家庭裝修環保性的重視,室內空氣檢測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由于行業的不規范,各種造假侵權行為也隨之大量產生,令消費者(Consumer)無可適從。
近日,家住石橋鋪的業主李先生因擔心新家甲醛(Formaldehyde)超標影響3歲的孩子,他在網上找了家聲稱免費檢測室內空氣質量的公司(Company)。結果對方檢測后說甲醛、苯(化學式:C6H6) 嚴重超標,為此他花3880元買了對方提供的一臺空氣凈化器,但用了一個月,房內的異味仍未消除。
3月17日,為了探究空氣質檢中暗藏的“貓膩”,家住九龍坡香榭麗某小區陳女士提供自己家為場所,進行了一次實驗性調查。陳女士聯系了兩家聲稱免費上門檢測的公司(Company)分別于當天的上、下午到家里進行空氣質檢。僅僅不超過一天的時間里,兩家室內環保公司出具了2份截然不同的2份檢測數據。
12月20日,小編從市質量技監局獲悉,今市對室內空氣質量檢測(檢查并測試)機構進行了一次梳理,在最近一次的能力驗證(Experimental)活動中,兩家公司被暫停室內空氣檢測計量認證資質6個月。
市場貓膩重重 四種造假招數盤點
據市工商局網站信息公布,市工商局聯合市環保局等部門整治行業,發現虛假宣傳、超范圍(fàn wéi)經營、價格混亂等是室內環境檢測(檢查并測試)行業的主要有害因素檢測問題。這里,我們為您盤點目前空氣檢測市場上的最常見的四種造假招數,助您辨別真假的檢測機構,避免上當受騙。
招數一:權威頭銜當幌子(pretense)
有些機構慣以"權威室內環境監測中心"、"市室內環境監測中心"等名義進行宣傳,或冠以“”、“國家”、“中心”表示權威,實際卻并不存在。南通廢氣檢測是指對空氣的組成成分的檢測。狹義的空氣檢測,主要是從應用的角度,重點研究的是室內空氣檢測。它是指室內指裝飾材料、家具等含有的對人體有害的物質,釋放到家居、辦公環境中造成的裝修污染,來檢測空氣質量。
招數二:虛假宣傳
一是謊稱稱經過住建委、環保等政府部門認證授權,謊稱某學會或行業協會會員,取得國家專利等榮譽;二是虛報合作(collaborate)關系。謊稱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及其他權威(解釋:對權力的一種自愿的服從和支持)研究機構(organization)有長期合作關系;三是夸大業績。謊稱為知名辦公室等場所做過環境檢測等。
招數三:免費檢測當誘餌
出現"如需有認證的檢測報告須另加錢,否則只出示普通檢測憑條或證明"的說法。目前檢測機構(organization)一般采取按點(空間)收費的計費方式,每個空間的檢測項目(xiàng mù)消費者也可以選擇。消費者遇到過于便宜的價格應當心。
招數四:額外加錢現真身
檢測過程中出現“如需有認證的檢測報告須另加錢,否則只能出示普通檢測憑條或證明”的說法。有的企業并不具備檢測資質或某項檢測資質,具備不同資質的企業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方法,甚至利用非法網站和業務員轉包形式共同完成檢測項目。消費者遇到此類情況,應仔細詢問其所具資質和資質范圍。
小編支招 辨別真假有巧招
面對室內環境檢測的機構、單位越來越多,水平也參差不齊的現狀,消費者(Consumer)只需掌握一些基本原則,還是能夠在眾多檢測隊伍中篩選出“正規軍”的。在選擇室內環境檢測單位時,可以通過查看檢測單位的資質、現場工作人員上崗證、實驗(experiment)室和檢測儀器及所出具的檢測報告,來判斷檢測單位的真偽優劣(yōu liè) 。
首先,承擔室內環境污染檢測的單位(unit),應持有國家和省級技術監督部門頒發的、印有國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認證資格資質證書 ,消費者注意確認證書的單位名稱是不是與委托的檢測單位名稱相同。南通甲醛檢測是指通過特定的方法或儀器,對空氣、水、食品、衣物等含有的甲醛做定量檢測。
其次,由于室內環境檢測是比較復雜的檢測過程(guò chéng),現場采樣必須由經過專業崗位培訓的人員才能夠勝任。
法律并未禁止空氣檢測(檢查并測試)機構提供治理服務,但如果檢測機構以推銷治理服務為主,消費者(Consumer)應當心其有無資質,在選擇時應通過行業資質認證、口碑、業務介紹等多方面了解(Find out)。
事先協商避免糾紛
室內空氣受多種建材、家具多種物體影響,消費者在檢測室內環境之前,應與家庭裝修公司協商好檢測時間、檢測機構(organization)、檢測范圍,避免出現對方不認可結果的情況。
輕微污染可通過(tōng guò)綠植治理
如甲醛檢測結果有輕微污染,可以通過(tōng guò)通風換氣、用竹炭和活性炭吸附、擺放常青藤、吊蘭、虎尾蘭等植物來治理。南通環境檢測中心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、排放量的檢測,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,確定環境質量水平,為環境管理、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。簡單地說,了解環境水平,進行環境監測,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。